http://www.caochangqing.com (轉載請指明出處)

蔣經國推李登輝青雲直上——中國人所不瞭解的李登輝(6之3)

由於在第一次見到李登輝時,就聽他說起當上總統是偶然的,不是必然的;所以我自然問到了他是怎麼當上總統的問題。

「我直到30多歲的時候,都是一心想讀書,對政治一點興趣都沒有,」李登輝說道。「我是由於在農業經濟專業出名了,蔣經國身邊的人認為,要解決農業問題,應該用李登輝。」當時蔣經國認為,農業發展對台灣整體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,所以找到對台灣農業經濟了如指掌的李登輝。據說,當時他做的台灣經濟報告,被認為有可能拿諾貝爾經濟學獎。

但是,被蔣經國看中,他拿諾貝爾獎的夢只有就此終止了。1971年,李登輝被叫去給蔣經國匯報台灣的農業問題,給蔣經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。隨後就被邀請加入國民黨。也就是說,李登輝是在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在聯合國取代「中華民國」的那一年加入的國民黨。但當時作為普通公民的李登輝對聯合國把台灣排擠出來,並沒有太多的感覺。他說,「老實說,當時我不是那麼在意這件事,因為這根本輪不到我出場。我只要做好份內喜歡做的研究工作,就心滿意足了。」他不僅沒有政治野心,也沒有政治興趣。

●破格提為「台北市長」

但在加入國民黨的第二年,即1972年,他就被蔣經國封了一個行政院政務委員的職位。當時李登輝正在新西蘭一所大學演講,接到電報要求他速返台灣。回到台灣後,他都根本不清楚政務委員到底是個什麼職務。還是他22歲的兒子不無調侃地告訴他,「那是當完部長級的大官之後,沒有什麼職位可以安插的老人當的官。」而當時李登輝不僅只有49歲,也沒當過任何部長級的大官。他當時的政務委員同僚中,有連戰的父親連震東,他就是當了內政部長之後沒法安插了,就給了個政務委員的職位。

自擔任政務委員起,李登輝就開始了和蔣經國的頻繁接觸,並開始了他踏入政壇的火箭之旅。蔣經國經常邀請他一起去農村探訪。在這期間,蔣就曾表示,農業對整個台灣都很重要,所以對李登輝而言,最有意義的工作是做台灣省主席;而如果李登輝做了省主席,整個台灣的農業都有可能升級。但李登輝並沒有認真考慮和揣摩這些話,也沒有做任何放棄在學術領域發展的計劃,依然做他的台大教授。

蔣介石1975年去世後,按照中華民國憲法,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;期滿後,由外省人組成的國大代表一致選舉蔣經國任總統,沒有反對者。蔣經國1978年5月20日宣誓就職,隨後在六月九日,也就是說,在蔣經國當上總統不到20天的時間內,李登輝就被任命為台北市長。

●「只有蔣經國敢用你這種人」

和蔣介石相比,蔣經國比較隨和、平民化,也一直採取親民政策,這點早就從媒體、書籍等資料中得知,但他和李登輝交往中的「隨和」還是遠超出了我的想像。李登輝當上台北市長以後,蔣經國這個堂堂的總統,竟然頻繁地,每周有三、四次親自跑到李登輝的家裏,和他談話聊天,詢問工作情形,給新任市長打氣,甚至聽他發牢騷。而且蔣經國的造訪也不事先通告,完全像老朋友那樣,直接就去了。有時李登輝還沒下班回來,李夫人也外出購物,蔣經國就自己坐在客廳一直等到李登輝歸來。

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了約三個月。然後,有一天,蔣經國又來跟李登輝聊天的時候說,人們對你做市長的評價很好,沒什麼問題了。於是就不再來了。原來蔣經國是擔心,這個被他看好的農業專家到底能不能做好市長的工作。這種總統親自登門到一個市長家裏關照的情形,相信在哪個國家都是罕見的。蔣經國對李登輝如此這般的重視,就已經預示了李登輝仕途的順利。因為台灣當時畢竟還是個專制的國家,獨裁者的一句話完全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。

在做政務委員期間,李登輝是一隻腳在政界,一隻腳還留在學界。出任台北市長以後,才辭去了台大教授的職務,雙角踏入政界。他可能已經預感到自己不可能再回到學術界了,所以把自己關於農業的藏書全部捐給了台大圖書館。

儘管蔣經國對這個台灣人的台北市長十分偏愛,但李登輝本人對自己的仕途並沒有更多的非份之想。當上台北市長後,他真的想好好做個稱職的市長。上任後馬上全力以赴開始研究都市的發展計劃,並很快從東京購買了全套12卷的《岩波講座.現代都市教室》,隨後又陸續買了很多關於城市建設規劃的書。李夫人曾感歎道,本以為把那些農業書籍捐出去了,再搬家時他們可以輕鬆一下了;沒想到丈夫又迅速把書架填滿了。

但李登輝卻肯定沒有把那一堆都市建設的書看完,因為蔣經國根本無心讓他做什麼台北市長。在被任命為台北市長的第二年,李登輝就又當上了國民黨中常委。又過了只有兩年,也就是1981年底,蔣經國就讓李登輝當上了台灣省主席。當時在國民黨高層內,履歷經歷遠比李登輝厚實的元老、大老們比比皆是,怎麼排也輪不到李登輝的頭上。難怪黨內有人不服氣地表示,「只有蔣經國敢用你這種人。」事實上,李登輝後來才知道,蔣經國原本是要直接提他做省主席,因黨內有人反對,認為李登輝政治經驗太少,所以才讓他去做了三年台北市長。

的確,蔣經國對李登輝的厚愛是毫不掩飾的。在他一手提拔李登輝當上省主席之後,還親赴省主席官邸,祝賀李登輝當選。他對李登輝做台北市長和台灣省長的表現都十分滿意,對他的執政報告評價高得驚人,認為他已經積累了很好的經驗,該是從新的制高點來觀察台灣國情的時候了。於是在1984年他第一屆總統期滿,要競選第二屆總統時,蔣經國就親自問李登輝,願不願意做他的副總統。就這樣,在台灣省主席的位置還沒有坐熱乎的兩年多之後,李登輝就又被蔣經國提名為他競選總統的搭擋。以李登輝的黨齡之短,資歷之淺,一下子越過所有元老,登上副總統寶座,無法不令許多國民黨人目瞪口呆。

而且據李登輝新書《見證台灣——蔣經國總統與我》披露,在就任後的第二天,蔣經國就邀請李登輝和他乘同一部車外出,用這種以前從沒有過的「總統副總統同車出門」的舉動,對外展示蔣和李登輝關係特別好。除了同車外出,蔣經國還和夫人一起,罕見地在自己的總統官邸宴請李登輝夫婦,讓行政院長和總統府秘書長夫婦作陪。

獨裁者這種用意是很清楚的﹕我都對他這麼好,你們下面也別拿他不當回事。

蔣經國對李登輝特別好,不只是「秀」給別人看的,私下也是關照倍至。例如,他會親自到剛上任的副總統辦公室,問訊家俱陳設之類的小事。而李登輝要做例行的身體檢查的時候,蔣經國不僅指定要讓他住本是總統專用的病房,而且幾天後又追問體檢結果。更甚的是,他覺得李登輝做省主席時住的房子太小,要專門給他建一個寬敞的副總統官邸。由於擔心別人說閑話,蔣經國表示,還要蓋五院院長的官邸。可是等副總統的官邸建成,李登輝搬進去之後,蔣經國卻表示,五院院長的官邸不必建了。結果李登輝一家住在起碼可以蓋六棟官邸的大空地,又養狗,又養羊,還建了操場讓警衛打籃球。

●蔣經國為什麼對李登輝情有獨鐘?

雖然李登輝清楚地感覺到「蔣經國對我有很特殊的感覺」,但是,不僅在與朋友的交談中,在接受我的採訪中,還是在他自己的書裡,李登輝都表示,「經國先生提拔我為副總統,我想他並不是要我擔任接班人。也許是因為沒有想到自己病情會如此嚴重而早逝吧?經國先生晚年曾說過,我也是台灣人,但是他對於以台灣人為主體的政治問題,或許並沒有深入思考過。」

李登輝認為,蔣經國之所以提拔他,除了因為他是台灣人之外,還認為他「認真而誠實」,也不是野心家。李登輝自己對這個一人之下、萬人之上的副總統位置也並沒有什麼大的感覺。他說,大權在總統手裡,其他權力在行政院長手裏,副總統的位置,真的就像蔣經國所說,只不過是「觀察國情」。他已經做好準備,當完那屆副總統就退休。沒想到卻由於蔣經國的突然過世,而意外繼任了總統。他認為「這就是歷史的偶然。」

但就我所讀到的資料來分析,我不認為李登輝的判斷很準確。我對李先生帶領台灣走向民主的功績十分推崇,但對他「看人」的能力卻實在不敢恭維。連戰、宋楚瑜都曾經是他重用、提拔的心腹。二千年的時候,他全力為連戰助選,有時竟一天站台七場,以至引起心臟不適。可是連戰仍然敗選,難怪宋楚瑜陣營譏笑連戰是「扶不起的阿斗」。

但李登輝卻居然完全相信連戰能贏,以至大選結束,連戰慘敗的時候,李登輝只能取消去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行程,因為他只準備了勝選謝詞,卻沒有準備落選感言。而連戰敗選後立刻就逼迫李登輝辭去黨主席。

宋楚瑜也是李登輝當上總統後立刻就提拔成中央黨部秘書長的心腹,但後來也完全背叛了他。連宋的背叛都不是偶然的,因為這兩個人,無論在性格為人上,人生經歷上,在宗教信仰上(連戰和宋楚瑜都沒有宗教信仰),尤其是在政治理念上,都和李登輝有著本質性的不同。

而蔣經國則在上述每一點上,都和李登輝有相近、重疊和相同之處。首先在人生經歷上,兩人都曾學習並推崇過馬克思主義,然後又都清晰地拋棄了社會主義;在宗教信仰上,兩人都是基督徒;在性格上,兩人都質樸、率真,又激情、倔強(據史料,年輕的蔣經國是很有激情的)。李登輝雖然隨和,卻有很固執的一面,在原則問題上是不讓步的。例如據李登輝新書披露,宋美齡為了左右政治,從美國回台,總給各高官送巧克力,按照台灣規矩,被送者要回送禮物,於是就有了一個和宋美齡見面,聽她訓話的機會。但李登輝卻從不去回送。而蔣經國雖然凡事仍稟報後母大人,但內心對宋美齡干政也是不滿的。

所以,我個人的感覺和推斷是,蔣經國頗為欣賞李登輝的個性,或者說,倆人就是對勁兒;這點在他重用李登輝上是起了相當作用的。除此之外,在俄國人拍的影片《蔣經國》中還有這樣的描述﹕說李登輝在美國唸過書,通曉英文,溫和有禮,是基督徒,善於處理人際關係,也是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。蔣經國認為,李登輝具備做為中華民國總統的外表形貌和內在條件,他想到李登輝身材高大,面帶笑容在全世界的形象,就不由得相當滿意。

另外,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原因﹕在上述《見證台灣》一書中,李登輝透露,蔣經國在用人之前「得先把他的太太查清楚」,他認為,「如果太太風評不好,這樣的人當什麼長都會出事。」而蔣經國對不張狂、不招搖的李夫人印象非常好,經常關切地詢問她的情形。

除上述原因之外,當然更重要的是,他倆的政治理念在一個軌道上。蔣經國一路清晰、有計劃地刻意提拔、重用李登輝,比任何其他事實都能證明他意欲使台灣政治走向民主化、本土化的決心。在《見證台灣——蔣經國總統與我》中,李登輝也寫道,「他對台灣本土化的意識很強,這比較屬於原則上的問題。」「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,他在很多地方展現出要在台灣生存,到中國大陸去是沒有助益的,因此要真正施行本土化和民主化。」

●蔣經國開啟兩化

蔣經國在1985年接受《時代》周刊採訪時就提出了三個重要的說法,第一,台灣是一個民主憲政的國家;第二,從來沒有考慮過蔣家人士繼續接任總統;第三,這個世界上不存在「台灣問題」,只有中國問題。只要中共在大陸實行共產制度,台海兩岸就絕無談判的可能。

正因為蔣經國清楚台海兩岸沒有談判的可能,同時反攻大陸也沒有可能,所以他意識到國民黨應該把立足點轉向台灣。因此不僅他掌權時任命的三個台灣省長(林洋港、邱創煥、李登輝)全都是台灣本地人,而且在他第一次選總統時,就選了台灣人謝東閔做副手。在1984年他還通過李登輝的手,釋放了因主張台獨而被捕的一些人士,並表示台獨不是犯罪。據李登輝新書中的歷史記載,1986年以後,蔣越來越表現出對台灣的關注。1987年7月,蔣經國又請李登輝出面,邀請了12德高望重的台灣地方長者會面,在這次談話中,蔣經國歷史性地表示,「我也是台灣人。」

事實上,自從蔣介石死後,「中華民國」涵蓋中國大陸一說就開始發生變化。李登輝被任命為台北市長的時候,任職令上沒有像以往那樣,寫有「首都市長」字樣(國民黨政府一直認為台北是中華民國首都臨時遷往的地方),而只是「台北市長」。

在意識到本土化的同時,蔣經國也意欲推行台灣的民主化。他對台灣最重要的貢獻,可堪稱偉大之舉,是他在去世前的最後兩年,開放了黨禁、報禁。今天看來,他的了不起,超過了蘇聯的戈爾巴喬夫,因為戈氏沒有做到這奠定民主地基的最根本的兩點。無論哪個獨裁國家,只要開放黨禁、報禁,民主的潮流立刻就勢不可當。所以蔣經國的壯舉,為台灣走向民主推動了最根本的一大步。

在蔣經國的容忍下,民進黨於1986年9月成立。在次年的聖誕節,國民黨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憲法實施40周年紀念大會,病中的蔣經國親自參加並發表演說,就在他演說時,11名民進黨國大代表站起來,高喊要求國會全面改革的口號。與此同時,民進黨還發動了大約三萬民眾,在外面舉行要求國會改革的集會。對此蔣經國並沒有做出什麼表示,一句話也沒說。也就是在這個大會上,蔣經國公開宣佈,流著蔣家血的總統就到他為止,並在這個大會上重申,「我也是台灣人」。

民主國家的領導人遭到抗議是常事,但獨裁者由於太習慣了被恭維,很難容忍當眾遭抗議,所以蔣經國的不但沒有發怒,反而公開宣稱「我也是台灣人」是十分難能可貴的。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台灣本土意識和民主理念在支撐的話,蔣家的人怎麼可能說出這種話。

●抽掉李登輝加入共產黨的檔案

僅僅在李登輝做副總統期間,蔣經國就和他有過156次談話,蔣對李登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很清楚的,而且早就清楚。李登輝早年曾加入共產黨(這點我在後面的文章中還會談到),在蔣經國提拔他以前,他曾被警備總司令部找去問話。在接受我專訪的時候,李先生給了我一個獨家資料,他說,「其實我告訴你,有一點,我以前沒有公開說出去過,我想蔣經國是為了以後用我沒有麻煩,把我加入共產黨的那一段經歷從檔案中抽掉了。」

清掉案底,為以後的提拔開路,可見蔣經國是多麼有心。李登輝認為,蔣經國雖然讓他當副總統,但未見得想讓他接班。這個判斷未嘗準確,單從蔣經國去世前要緊急召見李登輝,也可以推斷,蔣是有話要對他說的。

蔣經國是在1988年1月13日下午3點55分咽氣。蔣的官邸在下午兩點就打電話找李登輝,但他正在接見外賓,秘書竟沒有轉話;到三點多蔣寓所又要求李登輝迅速過去,這時才有人去告訴他情況緊急,李登輝匆忙結束會談,趕到時四點剛過,但畢竟遲了幾分鐘。

蔣去世的時候,國民黨的主要元老,如郝柏村、俞國華、沈昌煥等,以及蔣經國的兒子蔣孝勇等都在場。如果蔣經國不想讓李登輝接班,他完全可以對上述人員留下關於接班人的遺囑,而沒有必要火急火燎地要見李登輝。

李登輝對蔣經國未見得想讓他當接班人的推斷自然有他的理由,例如,他既沒有黨權,也沒有軍權,也不掌握情治系統,一旦接班,怎麼控制?這裡可以分析出兩個原因,第一,如李登輝所說,蔣經國沒有料想到他那麼快去世(他是糖尿病,不應該突然吐血去世的)。第二,蔣經國一方面想推動本土化和民主化,另一方面又擔心以台灣人為主體的政治動搖國民黨的統治。所以他仍然使用情治機構威嚇和壓制反對派人士。這是他的重大局限,因為無論如何,他還是個獨裁者,在走向民主之路的過程中仍有他的困惑不決。就接班人的問題,他大概還期待,由李登輝接班做總統,但下面仍主要是外省國民黨人主政。

蔣經國雖然意識到要推動本土化和民主化,並歷史性地開放了黨禁報禁,並解除了在台灣實行了三十八年的軍事戒嚴令,但要讓他預見到、並接受台灣迅速變化到民進黨可以執政這一步,當然是非常困難的;每個人都有他的局限性。但他能把李登輝提拔到憲法規定的接班人位置,就是出奇的突破,就是他對台灣走向民主的重大貢獻,就已經決定了台灣後來發生的一切。

我的另一個判斷是,蔣經國之所以沒有清晰地宣佈,或早早地留下遺囑,明確指定李登輝為接班人,還與國民黨的傳統,蔣經國個人的理念、聲譽有關。人們都知道,蔣介石的國民黨雖然一直獨裁專制,但卻從來不敢像共產黨那樣理直氣壯(宣稱自己是「無產階級革命專政」),他們一直自認是民主政權,也一直有形式上的選舉。蔣介石去世後,也不是直接把權力交給兒子,而是按照憲法,由嚴家淦繼任總統,再通過黨內選舉,蔣經國當上總統。所以對國民黨,有「獨裁無膽,民主無量」之說。

但蔣介石再獨裁,也還不至於愚蠻到像毛澤東那樣,先是在全國大張旗鼓地宣佈林彪是接班人;林摔死之後,又指定華國鋒「你辦事,我放心」,理直氣壯地做一個徹底的獨裁者。蔣經國再專權,也不會愚蠢到像鄧小平那樣,把江澤民叫到北京,然後告訴全中國人民,他就是總書記了,也坦坦然然地做一個完全的獨裁者。

且不說蔣經國晚年已經有了清晰的民主理念,做出了開放黨禁報禁的壯舉,這是鄧小平,以至今天的江澤民、胡錦濤們所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的,即使他仍以獨裁方式執政、用人,他也絕不想給後人留下一個獨裁者(死前指定了接班人)的形象。從他對《時代》周刊和《華盛頓郵報》的談話,都可以看出,他不僅要給世界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形象,也要給世人留下一個他本人是走民主道路的領導人形象。所以他絕不會清晰地表示要讓李登輝接班。對那種明顯獨裁者的做法,大概只有共產黨的領導人才不僅毫不忌諱,毫無愧意,甚至還很得意(就像今天的江澤民);只有共產黨的領導人才會只顧今生今世,哪怕我死後洪水滔天。所以,即使李登輝在蔣經國去世前赶到他身邊,蔣也只可能鄭重地暗示,國家大任由你負責了等等,即使對李登輝本人,在私下,他也絕不會說出,我就是要你接班之類的話。但正如我在上面所指出的,蔣經國把李登輝一手提拔到按照憲法接班的位置,就已經從法理上、民主程序上確認了李登輝的接班人地位。這既是蔣經國的智慧之舉,也證明了他對李登輝能繼續推動民主理念的信任。

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李登輝火箭般的仕途﹕一九七一年加入國民黨,七二年當上行政院政務委員,七八年當台北市長,七九年當上國民黨中常委,八一年當台灣省主席,八四年當上副總統。從入黨到當上副總統,總共只有十三年的時間。李登輝無論怎麼有能力,沒有蔣經國的刻意提拔,如此火箭般步入青雲是絕對不可能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cie05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