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〈城市的遠見〉高雄市篇:「人與水」的相處之道 / 陳其邁
http://neoformosamagz.blogspot.com/2009/09/blog-post_6957.html

9/09/2009 10:45:00 上午 張貼者: 蓬萊島雜誌
正當全球有識之士拚命呼籲-「地球溫室效應」有多可怕時,台灣似乎還置身事外,不覺得全球氣候變遷、極冰融化、海平面上升、暴雨、乾旱、沙漠化等…這些跟台灣有多大關係?
但一場八八水災,發生單日降雨量再破歷史紀錄後,南台灣的悲劇發生了,高雄的甲仙、六龜、那瑪夏等山地路鄉,有好幾個部落慘遭土石掩埋,鄉親人命殞落,家園崩毀消逝;屏東沿海的林邊鄉,也慘遭大潰堤,深陷泥淖之中,台灣原本秀麗的好山好水,一夕之間,變成奪人魂魄的末日世界。

在台灣,「人與水」可不可以和平共處?殘破的故鄉亟待重建,我們與水的關係,是否也要一併重建?台灣經常口渴,深受缺水之苦,但豪雨成災,又怕水怕得要命,我們如何與又愛又怕的「水」相處?

台灣土地超限濫墾,森林愈來愈少,反倒城市蓋起了一座座「水泥森林」。大自然賜給台灣豐沛雨水,拜工程技術進步之賜,排水工程更有效率,水排得又快又好,水排掉了,水患卻愈來愈嚴重,為什麼?

森林就像海綿一樣,可以大量吸收、保存雨水,大雨下來,經過樹木減緩衝擊,水再滲入厚厚的植被,慢慢滲入泥土,經過幾天的沈澱,流入地下水,再流入河川,達到蓄水防洪功效。「如果城市能像一塊海綿」,城市不再「排水」,而是「保水」,水患將大幅減少。
其實,歐洲國家前幾年也為水患所苦,家破人亡、撤離家園…他們的專家檢討發現,原來,各國對土地及河川不當管理與使用的「人為因素」,才是水患加劇的直接原因,這說明了-「工程治水」並不管用。

歐美許多國家正進行一項「街道排水新革命」,他們顛覆了傳統「儘快把水排掉」的雨水逕流觀念,反而打造一系列透水、多樣化植栽的「生態草溝」自然排水,還興建儲水池、大量減少城市不透水的舖面,甚至舖設「綠屋頂」…想盡一切方法,把城市弄得像「一塊海綿」,吸水、保水,儲蓄水源,降低水患威脅,一舉兩得。

台灣老喜歡「整治河川」!盲目信仰「水泥工程」,用光禿禿、硬梆梆的水泥溝渠,取代堆層鬆軟的森林植被,展現一慣對抗水患的傲慢,但水患不會憑空消失,只是「重新分配」罷了,一樣淹水,只是換個地方罷了。

今日,歐美國家已進步到「與洪水共存」的新時代。例如,「與水爭地」最孚盛名的荷蘭,曾在1953年發生一場死傷慘重的大水災。那次災難後,荷蘭用號稱「一萬年洪水線」的頂級規格,誓言打造「全世界最堅固的堤防」,但雨愈下愈大,堤防愈築愈高,代價愈昂貴,荷蘭就好像是病人插滿維生導管一樣,一旦拔管就game over了。

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反撲,人類從災難中學習與大自然相處之道。廿一世紀起,荷蘭政府做出重大決定-不再與河海爭地了,展開「還地於河」計劃,把過去佔據的洪氾平原還給河流,荷蘭與水握手言和的第一步,就是把洪水當伙伴,洪水不再是敵人。


高雄市其實早就開始這樣做了,在謝長廷前市長和我的代理期間,都大力推動一連串的溼地計劃,包括援中港溼地、半屏湖溼地、洲子溼地、內惟埤(高美館)、愛河溼地、本和里滯洪池、中央公園的人工湖等,合計廣達37公頃的「濕地生態廊道」,把一塊塊溼地串起來,像珍珠項鍊般,圈繞整個高雄市,加上「水系復舊」工程,讓愛河、後勁溪擴充往日的蓄洪功能,重新建構「人與水」的新關係,事實也證明,它們在幾次的豪雨洪水中,都發揮了宏大的功效。

這些溼地、沼澤、湖泊、滯洪池…都是珍貴的「緩衝地帶」,肩負保護人民的重任。過去,將溼地填平蓋房子,看似聰明又賺到錢,房子還是難逃淹水命運,一再被大自然追討回來,更禍延子孫。例如小貝湖填平之後,鳥松的淹水來了;本館埤及覆鼎金埤填平及縮減之後,淹水就成了本和里的夢魘。但自從高雄市政府在本和里蓋了滯洪池之後,洪水不再來。

再有,高雄市政府用5年的時間,配合台灣溼地聯盟等民間組織,在左營3公頃的洲仔溼地,用生態工法「軟工程」(非水泥的硬工程),如今已營造成一個淡水埤塘生態系,兼顧生態復育及景觀美化的多重功效。

當美麗的水雉鳥,飛返洲仔溼地築巢時,更讓我們領悟-當人類向大自然貪婪搶奪時,大自然一反撲,連人命都奪去;若人類退讓一步,大自然會給得更多。現在流行「慢活」養生!我想,讓降下的雨水,不再狂洩入海,而是「慢流」、 「慢走」,讓人與水,找到一個和平共處的平衡點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rcie0516 的頭像
    marcie0516

    Marcie0516

    marcie05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